德国人咋样评价志愿军?军事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八大不可思议”

  • 首页
  • pp体育综合app平台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pp体育综合app平台 > pp体育综合app平台介绍 > 德国人咋样评价志愿军?军事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八大不可思议”

    德国人咋样评价志愿军?军事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八大不可思议”

    发布日期:2024-12-21 20:04    点击次数:163

    朝鲜战争已经远去,但是这场战争所留下的余波却从未消失。

    从被认为不可能出战,到秘密进入朝鲜,连战连捷,再到战略相持阶段与美军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表现令世人惊叹。

    德国军事专家在深入研究朝鲜战争之后,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发现了“八大不可思议”。

    那么,这所谓的“八大不可思议”究竟是怎样的“不可思议”呢?

    一、不可思议地“参与战争”

    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之际,即使是苏联也是作壁上观,谁也不曾料想,刚刚结束内战、恢复生产的中国竟然决定出兵——中国人不可思议地“参与战争”,尽管志愿军的对手是军事强国美国。

    抗美援朝战争前,世界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

    展开剩余94%

    此时,国际背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在德国专家看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都“处于劣势,不该出兵”,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绝大多数德国军事专家的预料。

    就政治方面而言,全球已经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同时第三世界国家开始登上国际舞台。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话来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依附于苏联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美苏一马当先,集合着各国力量,很快形成了对抗和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并随着美国一系列的措施,其进一步强化与控制了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和苏联采取的相应措施,世界格局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开始角力。

    而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则是首当其冲,各类军需品面临着断供危机,棉花、粮食产量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下游水平,钢铁产量更是不足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与美国对比的话,中国处于绝对的劣势。

    其中,特别是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这些都使得中国被笼罩在巨人的阴影下。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为了实行其全球霸权战略和东亚战略,对抗苏联和中国、以及进行远东争霸,便是早早地在朝鲜半岛派驻美军。

    因此,在政治方面看来,美国人就朝鲜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国际舆论,美国人都占据着上风。

    而就经济方面而言,中国似乎也不具备出兵的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在经济生产和贸易自由领域,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上升缓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不平衡。

    对于美国来说,二战的战火并未蔓延到本土,同时美国经济在战争时期突飞猛进,战争期间美国工业增长40%,工业占有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一半、出口贸易也居资本主义世界前列、黄金储备和海外投资也占有绝对的优势。

    当时被认为“最有希望阻止美国攻占朝鲜半岛”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下降、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包括钢铁产量、纺织品生产、卡车生产、石油开采量等)、固定资本投资减少,倒闭公司数目、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尤其在朝鲜侵略战争前夕,苏联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由于军备合同终止、日用消费品极度缺乏、战时生产受到限制,苏联进入了“战后萧条”阶段。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另一大存在,在二战中,中国是一个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成千上万的城镇和村庄被摧毁、工厂和铁路部分或全部化为灰烬,国家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总量锐减,居民住房问题严重,同时大量劳动力在战争中丧生,经济恢复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一边倒”的局势,伟大的毛主席则是坚定地表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决然地出兵朝鲜,保家卫国。这是令全球近乎所有的军事专家都始料不及的。

    而中国的“出兵”决定仅仅是拉开了不可思议之事的序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所走的每一步,都令人叹为观止。

    二、不可思议的“情报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进驻朝鲜半岛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情报工作细致缜密,不曾泄露丝毫,还不止一次地捕获美军的动向,使其功亏一篑。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色的情报战能力,也被德国人认为是第二件不可思议之事。

    入朝作战之后,中国军队初战告捷,但是随后却是销声匿迹。

    中国军队的突然消失,使得美国人不知所措,这被美国中情局称作是“情报战上的完败”。

    美国情报部门对于中国军队缺乏短期或者长期的情报,这大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情报综合分析。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的是诱敌深入,撤退是一种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但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都不了解中国军队这种战略思想。

    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中瑞典大使提到:

    “中央情报局认为,中国目前的战略也许是弥补北朝鲜所遭受的损失,直到联合国不再计划统一整个朝鲜,仍然坚信中国在朝鲜的行动继续是防御性质的。”

    而我国的情报人员则是继续趁机“误导”,在电报中反复提及“东北”、“鸭绿江”、“电厂”等地点。

    截获了相关情报的美国中情局据此认为:

    “中国直接参与作战,可能是因为要保护鸭绿江沿岸的水电设施;或者是为了牵制美国的军力;再就想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如果没有苏联的海空军支持,这一点是不容易成功的。”

    更为关键的是,在我国的情报人员的“误导”下,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国防部等其他情报机构都一致认为,中国在北朝鲜的参战大大增加了与苏联世界大战的危险。仍然认为中国不可能单独参战,这场中国军队的干预是苏联阴谋策划的。

    中央情报局局长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提交了一份情报评估报告给国家安全委员会,他说道:

    “中央情报局估计,在苏联的物质援助下,中国军队的加入,表明苏联会冒着在朝鲜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风险。但对于决定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的情报。”

    由于出色的情报“误导”工作,麦克阿瑟声称将在年底结束战争,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在中美第一场攻势的前夕,美国情报部门仍然低估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威洛比情报部长竟然把对中国兵力的评估数字由最多的17万人降低到最少的4.5万人。

    他相信,中国军队缺乏补给,并且美国不断的空中攻击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弹药。如果中国人试图阻止美军,那么他们将遭受严重的损失。

    然而,美军率先遭遇到中朝军队的攻击,幻想被瞬间打破。美军和联合国军伤亡惨重,被迫节节后退——中国的“情报战”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光有出色的情报工作是不够的,志愿军的战斗能力在战场上起着关键作用。

    三、不可思议的超强的机动能力与不可思议的夜战能力

    从入朝当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兵贵神速,连战连捷,以不可思议的机动能力和夜战能力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

    交战当年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的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火速入朝,夜以继日。

    美军飞机并未察觉到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行迹,中央情报局和麦克阿瑟一直不相信中国军队真会进行干预。

    翌日,美国驻香港的军事联络官发回电报,指出中国已经决定出兵干预朝鲜事务。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情报,麦克阿瑟才知道中国已集结40万人的军队在中朝边境地区。

    但是,中央情报局的结论是:“中国军队缺乏重型运输机械,无法在关键的时间点抵达战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相信中共已具有军事上对朝鲜战争进行直接干预的能力。但是采取这种行动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了。”

    然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可思议的机动能力迅速入朝,并以不可思议的夜战能力迅速地投入了战斗之中,期间的休息时间甚至没有超过三个小时。

    中央情报局得出错误情报的第五天,美军与志愿军作战——突如其来的交战,以及由南朝鲜抓到的北朝鲜俘虏,在美国人的意料之外。

    对俘虏的审讯之后,获得的消息更令人难以置信:

    大约有一万多名中国士兵在向南朝鲜军队进攻,他们星夜兼程。

    南朝鲜人和美国人都认为所说的情报不足为信,也坚信其不可能知道中国部队的作战计划。但这也许是最准确的情报。许久之后,联合国军才愿意相信这一现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最下层士兵都知道高层决策的战略计划。

    在志愿军投入战争之后,麦克阿瑟司令部情报处继续摒弃中国出兵参战的任何观念。他们认为,干预的黄金时机已经过去。况且中国军队的行军能力不可能如此出色。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人已经进入朝鲜作战。

    直到两周后,麦克阿瑟才改变以往观点,第一次说,“必须更加相信”中国人已经到达朝鲜的报告,已经有中国军队干预朝鲜战争。

    对此,美军迅速反应,向鸭绿江急速推进的计划,但在11月2日晚上被志愿军的出击化为乌有。

    中国军队擅长在山区作战,晚上行军,能够出其不意攻击敌军后方。并且中国军队向南进攻时,在山中放了10几处大火,漫天的烟尘使美国空军并没有发现中国军队向前推进的迹象——中国军队不可思议的夜战能力令德国人感叹不已。

    多次交战失利之后,麦克阿瑟依然认不清现实,拒不承认中国已经干预的事实。直至11月6日,志愿军把美军和南朝鲜军队打退到清川江以南,麦克阿瑟才不得不相信——中国军队的行军能力远超自己的想象。

    在这短短的几天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入朝作战后第一次战役的胜利。痛击了美韩军队,粉碎了美国在感恩节前后结束战争的幻想,稳定了战局,为朝鲜人民军争取了整顿的时间。

    但是,随着战斗的推进,美军逐渐稳下阵脚,中美陷入拉锯战,而志愿军所展现出来的非凡的战斗意志和令人敬佩的军纪,使得志愿军一直战斗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

    四、不可思议的严明军纪,不可思议的战斗意志

    在战斗相持阶段,志愿军依照上级命令一直驻扎在山区,并不干扰朝鲜百姓的正常生活,贯彻严明的军纪,以不可思议的毅力做到了“军、民”不打扰,最终凭借着非凡的战斗意志撑过了一次次的冲击。

    1951年1月,中朝军队向美国第8集团军发起攻击。三天后,中朝军队发起总攻,逼近汉城。

    次月1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四次进攻,在横城取得胜利。一周后的晚上,根据有关情报表明中国军队在撤退。美军将领李奇微决定在3天之内对中国军队实行反击,意图使联合国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在这期间,美国一名深入中朝军队里的特工报告说,敌人正染上一种地方性流行病,症状是大面积的疮肿,头痛发热。

    美国军队害怕中国人带来的这种疾病,称其“对毫无免疫的美军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美军一时间人心动荡,军心不安。

    美军陆军准将克罗弗德·F.萨姆斯询问了战场的所有医务人员,没有人了解这种疾病,在北朝鲜也没有任何医疗方面的谍报人员,遂决定亲自前往前线,调查是否如特工人员所说的那样。

    他进入元山地区附近的小岛打探,从当地的居民口中得知,中国军队似乎得了类似天花的疾病。南朝鲜军队派遣两组特工人员搜集情报,却无一返回。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们登上了目标海岸,附近都是被雪覆盖的群山。

    一名中央情报局的韩国特工人员来接应他们,他们随即就去找特工人员汇报的那所村子附近的医院。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抓到了在医院的中国伤病患者,仔细观察后并不是他们所害怕的黑死病,也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

    但令克罗弗德·F.萨姆斯惊奇的是,尽管中国军队染上疾病,但是他们并未因此放弃驻扎山区,去向当地的百姓寻求帮助,反而是在阵中养伤,甚至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攻势——志愿军的严明军纪和不可思议的战斗意志深深地震撼了他。

    同年5月21日,尚未完全从病中痊愈的中朝军队再一次把美国和南朝鲜军队打回了三八线附近。由于中朝军队把战线拉得太长了,击杀南朝鲜军队的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且过度疲劳,缺乏补给,只能后撤,美军开始反攻。

    但是凭借着一位位志愿军战士“炸碉堡”、“堵枪眼”的英勇举动,联合国军最终也只是拿回了38线以北部分地区的控制权。由于双方都无法给对方毁灭性打击,演变成一场消耗巨大的持久战——战争已经变成了意志力的比拼。

    当志愿军战士一次次发起冲锋的时候,美军则是展现出极大的动摇,甚至是畏惧。

    美军参战的理由不似志愿军那般出于高度的爱国情怀和自我奉献的觉悟,而是基于各种现实理由,或为了维护军人的荣耀。

    比如说,美军的麦克德米德中士出身于军人家庭,想要延续家族荣耀而参军;

    或是谋求参军补贴,美军阵中的许多黑人军医都是出于此因;

    亦或是服从军令被迫卷入战争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战斗”。美国士兵面对战争时,他们的首要反应不是战斗而是尽可能远离。

    美军随行记者迈尔斯曾记录了美军士兵中不想战斗却不得不战斗的抗争者。士兵富兰克林逃避战斗被中尉克莱蒙发现,他们的对话清晰地表现了士兵战斗求生的无可奈何:

    “坐十年牢,为了什么,就因为我不想为朝鲜送死吗?我才不在乎这座高地。”

    “问题是,不管你想不想,你都可能死,我也可能会死,不管你杀不杀我。但我们至少有机会争取不死……”

    被克莱蒙的话说服后,富兰克林才真正加入到战斗中去。两人的对话道明了美国士兵的内心挣扎,他们不知道这座山的价值为何,也不明白抢夺山头的意义,开枪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生存的可能。

    中美战士的战斗意志品质,高下立判。

    但是,志愿军战士身上的“不可思议”远不止于此,在战斗后期,许多中国军队被打得近乎全军覆没,但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重建,并利用不可思议的“坑道体系”,阻挡着美国飞机的炮弹。

    五、不可思议的军队,不可思议的工事

    在战斗的过程中,中美双方都面临着残酷的损失:中方伤亡39万余人,坐拥先进装备的美军伤亡人数也达到了14余万人。许多军队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中国军队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重建。

    人是脆弱的血肉之躯。战场上的任何一件小事随时可能夺取人的性命。酷热使人中暑、严寒使人冻伤、炮弹炸毁人的躯体、飞溅的弹片划过咽喉、炮火烧焦躯干、枪弹射穿头颅……面对战争带给人生理上的伤痛,处于和平健康状态下的现代人很难身临于血腥、残酷的战场之中,但这正是志愿军战士们几乎每天都要经历的。

    战争不仅会剥夺人的生命,摧残人的躯体,还会摧毁人的精神意志。经历过战争的人们常常会因为战争造成精神问题而难以回归正常的文明社会。

    《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简略地提到,由于朝鲜战事的胶着,美国国内民众认为其对经济发展毫无意义,便对战事不甚在意。这就使得那些远赴朝鲜的美国士兵感受到,不论他们表现得有多骁勇善战,也没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从而感受到一种无可名状、难以磨灭的痛苦。

    失去心灵上的支撑之后,当一支美军被打散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被收编入其他部队;而志愿军战士们则是一次又一次地从国内抽调士兵,组成一支完整的“部队”,似乎没有过伤亡一般——在德国人看来,中国军队的重塑能力令人难以置信,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而在战争后期,重塑的志愿军还开发了全新的防御工事,修建了大量的“坑道”,为的就是减少因为空袭而导致的伤亡。

    截至战争结束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修建的通道猎场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00多公里,相应的维护设施更是达到了近7000公里,中国军队在朝鲜修筑了一个“地下长城”。

    在缺乏重型机械、战事紧迫、面临着严寒天气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凭借着双手,凿开了坚硬的岩壁,谱写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由此观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看似违背了军事理论常识的壮举,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样的军队,叫做中国人民志愿军。

    后记:

    战争后期,面对美军的连连战败,战时的不断延长,军备大量开支与众多士兵伤亡,许多美国公众逐渐对政府不满,并开始质疑这场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而发动的战争。

    一些表现出反战意识、批判战争的影片赢得美国民众的欢迎。塞缪尔·富勒的《钢盔》虽也拍摄于战争时期,在他并不与好莱坞同流合污,关注的是战争极端暴力和残酷的本质,以及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命运。

    富勒本人也因为“对志愿军的英勇而感动”受到美国国防部的调查和聆讯,并指控富勒的电影是为共产主义作宣传。

    自此之后,志愿军相关的话题便被美国政府封锁,朝鲜战争的诸多资料也被封存——诸如为何而战、是否有战斗的必要、战争给美国带来了什么等战争的本质性问题也被边缘化。战争的意义也因此被解构。

    相比于美国人的惧怕,中国却是不断地从那段岁月中缅怀、学习,创造出新的“不可思议”之举。

    参考资料: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东方出版中心,2009 年版。

    [日]实松让著:《情报战》,王云辅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年。

    [美]马修·邦克·李奇微著:《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孙利辉,周伯荣)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 年。

    [美]约翰· 斯帕尼尔著:《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钱宗起,邬国孚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年。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张校瑛:《抗美援朝丹东遗址寻踪》,人民出版社,2017 年。

    张泽石:《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发布于:天津市

    下一篇:郑钦文宣布:退出! 上一篇:没有了

    TOP